当前栏目
·发展规划
·投资环境
·招商信息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
浅析天河实施在地统计后的经济格局

2007-03-22

  2002年,我区统计局根据市统计局文件《关于实行在地统计管理的通告》(穗府[2002]31号文)的要求,制定了《天河区改革统计管理制度、实施在地统计工作方案》(穗天统[2002]46号文),确认将原先由广州市统计局实行统计管理的绝大部分中央、省属、市属和外地驻穗的单位,改为由所在区、县级市统计局进行统计管理。从2002年统计年报开始,我区陆续从市级统计部门接手管理了两千多家中央、省市属单位,其中劳资专业近1700家,工业261家,建筑业199家,批零贸易企业82家,区级统计的企业数量比原来增加了近一点五倍,对全区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产生较大影响。到2004年,原来由市统计局管理的位于天河地域范围内的企业将全部下放到区级统计部门,可以预见,下半年到明年初将有更多的中央、省市属单位纳入我区统计,对我区的统计管理工作带来更大冲击。因此,需要及早了解我区在地统计口径下的经济格局,调整政府管理策略,本文就实施在地统计以后我区经济格局的变化及相关对策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实施在地统计对我区各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产生巨大影响
  1、实施在地统计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我区统计月报全部采用在地口径的数据,国内生产总值比原口径增长了近2.5倍,工业总产值比原口径增长了约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原口径增长了83%,其它指标也受到不同幅度的影响。
在地统计是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的,我区各项经济指标值变化的同时,它们在市属十区中的排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就相对不大。
  从上图可以看到,两种口径的GDP相差了两三倍,其主要原因是位于我区地域范围内的中央省市属企业是否纳入我区统计,2003年开始,区级GDP等多个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开始以在地口径公布数据,一方面是GDP等多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其绝对值基数的迅速扩大也为未来几年的增长带来压力,上级部门的GDP划分方法未最后确定,中间极有可能会不断改动,这些都对我区经济总量带来变动因素,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表1 2003年7月统计指标与2002年7月统计指标对比<    BR>
指标 2003年7月2002年7月
指标值十区排名指标值十区排名
国内生产总值185.28亿元354.17亿元---
工业总产值163.79亿元551.90亿元4
一般预算收入6.71亿元25.10亿元3
固定资产投资72.66亿元360.97亿元5
外贸出口总值9822万美元68135万美元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3亿元261.00亿元---
数据来源:《天河统计月报》

     2、从多种经济数据看我区的经济格局
将区属GDP与在地GDP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我区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工业和批零贸易零售业在指标绝对值大幅上升的同时,占全区GDP的比重大幅下降;二是交通运输邮电业和其他行业受统计口径变化影响较大,两者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6%上升到23%、8%上升到17%。这里所列出的三套数据都是衡量地区经济格局的最常用数据,尽管三套数据不完全一致,但我相信读者已经可以从中看到我区经济格局的概貌。

     表2 各主要行业三种指标值的比重<    BR>
行业区属GDP在地GDP纳税额
农业1%0%0%
工 业28 %22%
建筑业5%8%6%
交通运输邮电业6%23%10%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6%10%24%
金融保险业---7%4%
房地产业4%4%12%
社会服务业13%10%10%
其他行业8%17%12%

     3、实施在地统计以后我区工业发生的变化
  实施在地统计对我区工业的影响是各行业中最大的一个,从下表可以看到,在2002年7月全区未采用在地口径数据时,无论是总体工业规模还是企业平均产值均远远低于今年采用在地口径的数据。整体工业打破了原来通信设备制造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出现了如虎头电池集团、昊天化学、澳联玻璃等产值上亿元的传统工业企业,打破了原来我区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工业企业中一枝独秀的局面,丰富了我区工业的内涵。在新增的12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48户是大中型企业,其中虎头电池集团是在2002年度率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及“中国名牌”称号的广州工业名企,其产品是首批入场“广州工业名优产品展销中心”的名优新特产品之一。
表3 两年工业统计指标对比<    BR>
指标值2003年7月
(在地口径)2002年7月
(原口径)
工业总产值163.79亿元51.90亿元
十区排名54
同比增长38.7 .03%
规模以上企业户数283户163户
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5039万元2684万元
大中型企业户数62户14户
注: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是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4、实施在地统计以后我区商业发生的变化
  我区经济“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在今年的在地统计数据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至7月止,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61亿元扩大了近一倍;商品销售总额278.22亿元,而去年同期的区口径值仅为119.68亿元,扩大了1.32倍。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企业数量从约20户增长到115户,平均零售额从7341万元降到1486万元,如果对现有115户限额以上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全区35.36亿元的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中有97.05%是由30户企业创造的,这30户企业的平均零售额达到1.14亿元,余下的85户企业平均零售额仅为122.66万元,显示出天河的批零餐饮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表4 两年商业统计指标对比<    BR>
指标值2003年7月
(在地口径)2002年7月
(原口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83亿元61.00亿元
十区排名2---
同比增长10.50%16.79%
限额以上企业户数115户23户
限额以上企业平均零售额1468万元7341万元
注:限额以上企业包括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或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以上或餐饮业营业额200万元以上的企业。
从行业分布来看,以天贸南大、吉之岛、好又多等为代表的传统百货业销售额节节攀升,显示出传统日用百货商业在我区不可动摇的地位,另一方面,汽车及相关产品的消费升温在天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行业零售额消然上升至6.7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01%,东圃骏景花园一带新开张多个汽车名店,晶都汽车展销中心、名车交易市场、三鹰汽车城、AEC汽车城等项目正在黄埔大道沿线地区承托起一个初具规模的汽车展销带,汽车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带动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实施在地统计过程中的几点对策
  1、强化城市中心区功能,树立区域经济形象
种种数据表明,我区的城市中心区功能正不断得到强化,汽车消费正在推动消费结构转型,我区民营经济、总部经济、国有与私营企业两大经济力量快速成长,天河正渐渐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心区,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各种资源。在今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至2002年底,跨国公司设在天河的代表处(办事处)有18家,税收总额达300万元以上的国内大企业(外资企业除外)总有(主要是地区总部)有196家,占全区293家税收总量达300万元以上企业的66.89%。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山区。天河要不断强化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就要树立起区域经济形象,发挥区域品牌特色,使天河从多个层面上成为区域性商业事务中心,即,要发挥天河的人才、脑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商贸、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
  2、强化在地管理观念,树立全面的服务意识
随着在地统计的逐步推进,“区属”这一概念将渐渐淡出。就统计数据来说,在地口径的数据才是全面反应天河经济运行的数据;就政府管理工作来说,只要是在天河区地域范围内的,就是天河的企业,政府就有义务为其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在制订各项经济管理方针时,应该将所有天河的企业都纳入到统一的规划中来,对它们的发展作通盘考虑;可以抓住一些总部企业、中央、省、市属企业规模大和影响力大的特点,将其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品牌,充分发挥总部经济效应和“洼地效应”。政府要树立全面的服务意识,还要特别注意结合我区企业的结构类型特点做好对三类企业的服务:一是对中央省市属单位;二是民营企业;三是中小企业。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倡“一视同仁,服务至上”的服务观念,才能加强在地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创造更具凝聚力的区域经济环境。
  3、强化分析研究,树立危机意识
实施在地统计给我们的统计工作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于统计指标的变化。
首先,在2002年天河区364.10亿元的GDP中,仅有约 的指标值是经区级统计报表汇总直接产生的,余下部分如交通运输邮电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卫及广播电视业等行业的GDP均由市统计局统计之后按地域返馈给我区。在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中,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一些指标也由市统计局返馈给我区,部分指标还是按季返馈的,不能及时反映区域经济的变动。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市统计局在指标划分上采用的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划分方法的变动使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受到波动。
其次,实施在地统计以后我区新增了许多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多归属于一些集团公司,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集团的整体安排有密切关系,由于其规模庞大,搬迁、停业和经营策略的变化都会对我区经济总量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重量级企业的情况,设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及时消除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